今日,非常恭喜进入京都大学就读的2,943名同学们,我由衷祝贺大家入学。在对大家至今的勤学表示敬意的同时,并向一直以来支持各位的家人与相关人士致上祝贺之意。
按道理,今天我应该与大家面对面表示祝贺,但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不得不像这样透过影片与诸位见面。虽然真的非常遗憾,但因為群聚会助长病毒传播,目前也请大家尽量不要到学校来。能否阻断疫情,就看今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克制与所有人的紧密配合。希望诸位都能体谅与配合。
话说回来,四月是各种树木生长发芽,新绿妆点群山的季节。诸位就此展开生活的京都叁面环山,在从水资源得天独厚的琵琶湖翻越比叡山而来富含水气的风的孕育下,形成充满绿意的盆地。吉田校区东边不远处有吉田山耸立,而在西边,贯穿南北的鸭川与下鸭神社及御所的森林裡瀰漫着清凉的空气。组成这些森林的树种多是被称為照叶树的常绿树。一进入京都大学的正门,时计台前的大樟树立刻映入眼帘。樟树是已成為京都大学象徵意象的照叶树,也可说是即将到来的季节的象徵。如各位所知道的,樟树这类照叶树与落叶树不同,即使在冬天也不掉叶子,一整年都有着鲜绿的叶子,等到新芽长成,老叶才会掉落,我们称这為「常磐木落叶」。常磐木指的就是常绿树,是表示初夏的季节用语,但樟树落叶却是在春天,去年的叶子全部掉落后变成萌芽般的新叶。常绿树中也有老叶慢慢掉落,经过很长时间才替换成新叶的树木。我认為这正是契合学习场域的换季,因為我觉得,与在入冬前老叶落尽,等待新叶到来的落叶树相比,见证新叶登场后,老叶静静离场的样子才是大学的学习。知识始终在更新,但是,正因為继承了旧知识,新知识的厚度与亮度才会增加。
我总说大学像是丛林,也就是热带雨林般的地方。丛林也是由常绿的阔叶树组成,一到雨季,红色的新叶一起萌芽,彷彿日本秋天的红叶般染红森林。在那裡,有我调查了多年的大猩猩,以及多样的生物住在其中。生物们并不清楚住在丛林裡的其他生物,但是相互间却有着直接、间接的关係,同时共存,维繫着整体稳定的生态系。那种感觉跟大学很像,大学裡有着各种学术研究与负责相关的研究人员,维持着跨领域的各种关係。而且,就像丛林裡经常发生新的邂逅及变化般,大学裡也在诞生新的发现与思想。如同在丛林裡,生物进出丛林与外面世界之间,物质及能量进行着循环般,大学也是透过与外面社会进行各种交流来维持的。
為了活化这种交流与循环,我在5年前就将奥滨狈顿翱奥构想定為京都大学的目标,我们决定為大学打开多扇奥滨狈顿翱奥,也就是窗户,维持良好通风,从外部引进大学裡所没有的各种知识,同时,在许多有才能的学生背后推他们一把,将他们送到世界及社会中。京都是个新旧事物经常交匯的地方,人称「千年古都」,到处都残留着从平安建都到明治维新,作為日本的中心繁荣一时的城市景观。最重要的是,深厚的歷史留在京都人的生活裡,体现在他们的衣着饮食、言行举止中。生活在京都,与京都人往来,便能感受到那种传统文化的气息与骄傲。此外,京都也是一座经常引进新事物,不断创生出创新技术与艺术的城市。许多将总公司设在京都的公司,一直在结合传统智慧与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开创新产业。其中也有在京都大学的学生时代就创业并进军世界的公司。如今,在京都大学,即将掀起源自大学的创投热潮。创新不是开发新技术,而是用新的方式重组既有知识与技术,创造具备前所未有的价值观的社会体系。应该可以说,累积了传统的智慧与技术并积极接受新事物的京都,是想要尝试创新的创投公司容易成长茁壮的环境。
京都大学自1897年创校以来,秉持「自重自敬」的精神培育自由学风,一路开拓出创造性的学术世界。而為地球社会的和谐共存做出贡献,也是京都大学的重要目标。今日世界不断在经歷20世纪想像不到的激烈变化,本应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而瓦解的全球对立结构,却因為民族、宗教衝突的表面化而变得愈来愈复杂与严重。地球环境加速恶化,意想不到的大规模灾害以及致死率高的感染病在各地肆虐,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动摇着国家的财政及个人的生活。值此惊涛骇浪之际,我认為眾人皆在拭目以待,京都大学将会如何立於建学精神,回应这个国家以及社会的要求。
京都大学必须以自学自习為座右铭,坚持作為不被常识束缚,有着自由学风的学术之都。那麼,如何才能引发不拘泥於常识的自由创意呢?首先,必须要试着对在过往生活中学习到的常识提出质疑。与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或来自海外的朋友交谈,或者利用假日出游,浸淫在自身不曾体验过的异文化中好好体会也是有效的方法。关注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现实,深入思考其背景和因素也很重要。在我还是京都大学学生的1970年代,也曾是一个社会正要发生巨变的时代,虽然科学技术受到礼讚,日本被开发巨浪吞噬,但公害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健康危害日益明显,对文明将何去何从的巨大疑问浮出檯面。每当我对社会的巨变,与在大学超越现实般的深广学习间的鸿沟不知所措时,我经常会去大学附近的森林散步。出了正门,从吉田神社走到真如堂和黑谷的参拜道路,然后从银阁寺走哲学之道到法然寺与南禪寺。有时间的时候,就往大文字山或曼殊院、诗仙堂、比叡山,或者往西走到下鸭神社与御所。甚至会在假日带着睡袋漫步於北山,如果走累了又刚好来到傍晚,就直接在河边看着星星睡去。透过这样与自然的交流,我曾好几次找回了迷失了的自我。
試著在自然裡獨處,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那是我從學生時代所讀過的,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所寫的《湖邊散記》這本書中學到的。這本書講的是距今150多年前的故事,那時的美國還沒有大規模開發,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環境。當時28歲的梭羅自己一個人在距離麻塞諸塞(Massachusetts)州康科特鎮1.5英里左右的華爾騰湖畔搭建了小屋,將2年獨居生活的每一天寫成書。他從哈佛大學(當時的劍橋大學)畢業後,一個人輾轉從事過教職、測量員、園丁、木工等工作,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對從事社會既定工作感到滿足,於是決定在自然環境中一方面靠自己的力量過簡樸生活,一方面過著閱讀與思考的每一天。他將那種生活形容為自己「就像進入小鳥們旁邊的籠子般」,描述每當眺望華爾騰湖,「就會知道大地不是連綿的陸地,而是一座島嶼」。然後他說「我住進森林裡,是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人生的根本事實,然後看我是否能夠學會生活所要傳授的,而不至於在將死之際,才發現自己不曾活過」。喜愛閱讀的他竟然在第一個夏天並未讀書,理由是「我無法將現在這個群花盛開的時刻用於工作,不管那是腦力工作還是體力工作,我喜歡生活裡有大片空白」。他沒有打造庭園,也沒有飼養家畜或寵物,只是置身在自然裡,想要與自然融為一體。他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春天與秋天的漫長雨季。梭羅如此吟誦春天的到來。
“ 春天的第一隻麻雀!新的一年在更具活力的希望中展开!从部分裸露潮湿的田野上空传来蓝知更鸟、歌雀、红翼雀清脆如银铃般的叫声,彷彿冬天最后的雪花掉落时的声响!在这种时候,歷史、年表、传统,以及所有文字纪录的啟示又算什麼呢?溪流唱着对春天的讚美歌与欢愉,沼鹰掠过牧草地在找寻最早甦醒的湿滑生物们,融雪的滴落声迴响在整个山谷,冰在水池中快速溶解,草在山丘坡面如春天的烈焰般燃烧(中间省略),大地彷彿释放体内的热情般要跟归来的太阳致意,那火的顏色不是黄色而是绿色。象徵永远的青春的草叶就像长长的绿色缎带,从草地流向夏天。虽然因為霜雪一时被冰封,但最终又再挣出,去年的枯草下有新生命诞生,并像地面渗出的水流般逐渐茁壮长大,它们几乎就像水流一样,為什麼呢?因為在生长茂密的六月,当水流枯竭时,草叶就变成水道,年復一年,家畜们饮着这常绿的草流,而割草人也不放过这季节,从中要汲取给家畜们的冬天的饲料。同样的,我们人类的生命虽然也会连根死去,但是不论何时绿叶永远会再长出来。 ”
2年后,梭罗离开森林,那时,他如此描述在森林裡学到的事情。
“ 如果人带着自信往自己梦想的方向前进,并且致力於过着自己所想像的生活,那麼他应该就会在平常的日子裡遭遇到他所无法预料的成功吧。他将摆脱些什麼,超越肉眼所看不到的界线吧。新的、普遍的、更自由的法则将开始在他的四周与内心确立起来吧,抑或旧法则将扩大,在更自由的意味下做有利他的解释,他将带着远高於存在的秩序的认可而活着吧。随着他将生活单纯化,宇宙的法则将少点复杂,孤独不再是孤独,贫困不再是贫困,孱弱不再是孱弱。即使你所筑起的是空中楼阁,你的工作也不见得就是失败,楼阁本就该在那裡,接着往下扎稳基础就好。 ”
他是带着多麼充满自信的心情离开森林的啊。他所活着的时代是火车呼啸大陆、蒸汽船穿越大海,各个城市的人们因电信串联在一起的时代。那也是世界為消弥种族歧视而採取重大措施,同时人们的沟通方式随着科技进步,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的黎明期。梭罗之后作為一位热爱民主主义的作家生活着,对内战与奴隶制度表达强烈的反对意见,并在45岁生日前夕病倒离世。当时正值南北战争中期,也是美国大举转向以资本主义经济為基础的物质文明核心的时代。
儘管19世纪与我们生活的21世界内容不同,但是在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剧变的文明转换期这点上却是十分相似的。根据大数据运用人工智慧(础滨)进行影像诊断的医疗技术已经登场。人们透过资讯技术及机器人技术弥补人手不足,要创造智慧农业及智慧渔业。在準确的需求预测以及气象预测之上,稳定供应来自各种能源的电力。进而要构思不管身在何处都能轻鬆取得资讯,可以透过远端遥控进行家庭以及办公室的很多工作的智慧城市。
只是,滨颁罢不见得都被正确运用。故意散播错误资讯,诱导人们到错误方向,或者盗取个人资料做坏事的情形都明显增加,假新闻有时也左右一国的命运。為此,各国都在竭力保护机密资讯,致力於提升资讯安全技术。航太工程、海洋勘查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有可能被运用在军事目的上。我们必须牢记,当代科学技术不仅会被用於预防灾害等人类福祉上,还会被用於军事侵略目的。
科技真的能让人幸福吗?这个问题正慢慢引起人们关注。我们必须再次回顾人类的发展歷程,询问文明及科技所带来的恩惠的意义,同时描绘幸福永续的未来。為此,我认為应该去看看没有人為影响的自然世界。在有着傲人1200年歷史的京都,孕育出日本人情趣的自然与日本引以為傲的文明足跡一起,依然保留着一如以往的样子。请务必走进去,感受自然与人类所交织出的世界之美。当然,不同於梭罗的时代,在有着智慧手机的当代,或许很难摆脱与朋友及都市文明之间的连结,但是只要愿意,还是可以完全不依靠资讯通讯设备生活的。过去我在非洲进行大猩猩的调查时,住在森林深处,除了无线电外,没有带任何通讯设备。那是完全切断与至今一直受其恩惠的网路的生活。但是,取而代之的是,我能够非常近距离地感受森林裡的植物与动物。每天有各种事情在森林裡发生,其中也包含我自己,我渐渐感觉我们正一起创作着森林连续剧。因此,虽然肉眼无法看到,我仍强烈感受到各种生物间的相互羈绊。
京都大学引以為傲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说过,在东方文化的根源中「应该潜藏着看无形之物的形状、听无声之物的声音这类概念吧」。那成為日本人的情趣,体现在日本画以及日本传统音乐等艺术中,雪舟和上村松园善用留白的画,梵唄与雅乐等静謐时的流盪可说是这种典型吧。因為在其中,有着无法诉诸人类语言的情景层层铺陈展开。其实,如果试着进入深邃自然中,便能清楚明瞭那种心境。当我一个人佇立在非洲的丛林中时,我能感受到正被无数看不见的生物们包围着,并对活着本身感到无比喜悦。那或许正是因為在日本所谓的森林文化中长大才能感受到的世界。
WINDOW構想的第一個字母W代表WILD and WISE, N則是NATURAL and NOBLE。請諸位務必將身心浸淫在京都的自然中,培養狂野的心與高貴的品格。京都大學以學系學生為對象,實施名為「趣味挑戰」這個體驗型遠渡海外支援制度。這不是國外大學所設既有的留學課程,而是每年對30件學生自行規劃的「趣味海外體驗」,提供最多30萬日圓補助的制度。每年,雄心勃勃的學生都會擬定原創計畫,自己備辦一切,在享受一場獨特旅行之後回來。請諸位一定要嘗試挑戰一下。當代是全球化大浪襲來的時代,諸位今後要大展身手的舞台也會大幅跨越日本這個國家,延伸到全世界。為了地球社會的和諧共存,應該解決的課題數不勝數。缺乏自然資源的日本運用尖端科技,開發出豐富人們生活的機器設備,並源源不斷地將之輸往世界。這幾年進駐海外的日商公司以及在海外工作的日本人也有增加趨勢,而在日商公司以及日本社會工作的外國人數目也節節攀升。諸位投身那股潮流的日子終將到來,為此,當然要了解日本,也要精通各國的自然及文化的歷史,培養能夠根據對方自由開展話題的廣泛學識,以及質疑常識、追求真理的氣魄。即使學的是理科要從事技術工作,在國際談判中,也會需要各種人文社會類的知識,而文科工作很多時候也需要理科知識。只有精通世界及日本的歷史,具備稱得上是有識之士的優質學識,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領導能力。京都大學在全校教師的合作下,建構起了優質的基礎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實踐系統。顧及學術多樣性及層次性,設計了班級配置科目以及課程樹狀圖等,並安排重視與教師對話以及實踐的少人數研討課程等。也大幅增加外籍教師人數,學系的課程與實習中也包括以英語進行的科目。為了讓同學在取得博士學位後,能夠在世界上發揮實踐能力,已開辦5個領域的領導研究所學程,與2個卓越研究所計畫,並成立高等研究院作為尖端學術中樞,要透過京都大學的學術將網絡擴展到全世界。除了涵養學生創業精神的「學生挑戰競賽」以及早先介紹的「趣味挑戰」外,還提供各式各樣的留學課程。我們希望大家透過與形形色色的海外人士的對話,在全新的學習場域培養可貢獻世界的獨創能力。
目前為杜绝新冠病毒疫情,暂时採取不同以往的方式进行学习,像是不进入校园而进行线上教学等。虽然课外活动也大幅受限,诸位将度过一段不自由的日子,但是我认為,只要渡过这场疫情,开心的校园生活就会展现在面前。人类至今一次又一次遭受传染病灾祸袭击,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危机。如今我们正面临的危机也一定能够在全人类的合作下渡过。而且我认為,这种人与人的合作将有助於新世界的创造,而那正是诸位将要大展身手的舞台。在那之前,请大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并且努力自学自习。
我会一直祈愿诸位能够在京都大学充分对话的同时结识许多学友,悠游享受未知世界。
再次恭喜大家。
2020年4月7日
京都大学校长
山极寿一
(“ ”引用自梭罗着、神吉叁郎翻译的《森林生活》(岩波书店,1979年),并翻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