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19学年度各系畢業生的賀詞(2020年3月24日)

恭喜今天自京都大学毕业的2,777位同学,我与全体教职员由衷地祝福诸位的毕业。同时,要感谢各位同学的家人以及相关人士直到毕业典礼的今天,所给予我们的诸多大力支持。京都大学自1900年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以来,120年的歷史中,包括诸位在内,京都大学的毕业生累计已达214,388名。

諸位入學以來,度過了怎樣的学生生活呢?今天,請務必憶起這幾年在京都大學度過的每一天。在嚴苛的升學考試中勝出而入學的諸位,對京都大學抱持著怎樣的期待與夢想呢?在直到今天,迎接畢業典禮的幾年內,是否已經實現?或者,當初的夢想已經大幅改變了呢?而諸位即將踏上的道路,又與當初的夢想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今後日本將以Society 5.0(以人為中心的超智慧社會)為目標邁進,到時ICT(資通訊技術)將遍布各處,事物將透過網路連結(IoT,物聯網)。大量的資訊經AI分析,高效生活將唾手可得。不需要像從前整合天然資源與產品,透過共享整合資訊資源,也就是知識,解決各種社會課題,創生新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社會」即將到來。經濟與人的活動也將變得更為活躍,分散與循環將成為推動社會以及產業的力量。在這樣的未來社會中,除了多樣性及創造性,還需要奠基於全球倫理觀的自我決策力以及調節能力。

在今後的社會,可以預見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融合將愈來愈明顯。或許人類的思維會與機器的演算融合,超越作為生物的基礎,人類與機器、現實世界與虛擬實境之間的界線會漸漸消失。事實上,在距今整整100年前已經有人設想過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robot」一詞最早出現在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於1920年發表的劇本《R.U.R.―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是從捷克語robota這個意為「苦力」的詞衍生創造的新詞。這齣戲從RUR公司機器人工廠的總經理辦公室展開,房間牆上貼有多張海報,條列著「最廉價的勞動力―羅素姆機器人」、「新產品―熱帶用機器人,只要150元」、「任何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機器人」等宣傳標語。這家公司成功製造出外觀跟人一模一樣的機器人,總經理哈利·多明夢想著將人們從勞動中解放,相信利用機器人提高產能、降低所有的價格,就能夠實現該夢想。但是,機器人將勞動效率提高到更勝人類之後,便不再為人類工作了。不久,機器人們開始說,「不如機器人能幹的人類,看起來就像寄生蟲一樣」。公司幹部們發現,將勞動從人們的生活中拿掉的結果是,創造出了一個「該死的樂園」。因為人類的命運已經變成不因工作衰老、不因孩子衰老、不因貧困衰老,而是像不會結果的花一般凋零。雖然他們發現非生產性正是人類僅存的機會,並希望人們回到操心與勞動中去,但是機器人已經發起暴動要控制人類了。作者恰佩克寫道,「如果想要成為人類,就必須要控制並殺死人類」。確實,按照人類的樣子製造出來的機器人們選擇了極具人類特色的道路。結果人類瀕臨滅絕,而不知道如何製造自己的機器人也註定在不久後滅亡。恰佩克讓最後僅存的一人,建築師阿爾奎斯特說了這段話,「我們所製作、建造的東西毫無用處,然而生命不會滅亡,只是我們滅絕了而已。」我覺得這句話完全可以套用在現代。在此次內閣府公開招募的Moonshot(登月)型研究開發制度(這是仿照美國太空總署(NASA)成功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畫所命名)中,六項目標中有兩項與機器人相關,兩項都是期待在2050年,也就是30年後達成的目標。一項是要開發結合虛擬化身與機器人,由多人遠端遙控,執行大規模複雜任務的技術。另外一項就是要開發能夠與人和諧共處,具備與人類相同或更高能力,一起生活共同成長的AI機器人。人類的夢想百年未變,科學家們正準備開發讓夢想實現的技術。不同之處應該在於,100年前還是科幻小說的夢想,如今已被當作可實現的目標開始規劃著。

而且,随着础滨的开发,许多工作已经开始被取代,并逐渐萌生出与过去以劳动為中心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因此,除了科学技术外,必须就人类与社会做深入思考的认知正在普及开来。在本次针对1995年所制订之「科学技术基本法」的修订作业中,也讨论到要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革新创造等措辞加入其中。我认為,正是现在,在进行技术开发的同时,必须要清楚知道「人性,以及人类所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去年过世的梅原猛教授从很早以前便竭力鼓吹哲学復兴、创造源自日本的哲学的必要性。他在1968年出版的《研究哲学之心》中讲述,「哲学就是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而且不是思考过去的哲学学说及概念,而是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在当今世界中生存下去的一门学问」。他并发出警告说,「对於迄今為止一直约束人类生活的既定思想的信念即将崩溃」。对於「什麼是人类」这个问题,欧洲哲学家会回答,「拥有理性的动物」。然而,奠基在理性思想的欧洲文明作為力量的文明、治理的文明,一直在地球上不断进行着大量杀戮。接受这种文明在战争之路上猛进的日本也不例外。这让我联想到刚刚恰佩克的那句话,「如果想要成為人类,就必须要控制并杀死人类」。梅原教授指出,「灵魂不死」的思想因為苏格拉底和笛卡尔而普及,在永生已成為人类前提的现在,必须重新復兴死亡哲学。人类是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的存在,我们必须要恢復对这种关係的认知,不是用头脑,而是以情感作為新的原理,重新理解人类的存在。那才是和平的哲学,也就是说,将人类的首要义务定位為和平,从那裡重新理解人类的哲学,才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欧洲的哲学家们虽然就认知与存在、价值与欲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刻思辨,但却未对和平问题进行过那麼深刻的思考。日本哲学必须让东方深厚的生命智慧与欧洲哲学所传授的清晰逻辑对话,自己得出对於当代危机的答案。

京都大学之所以非常认同这种必要性,也是因為西田几多郎与和辻哲郎等人从二次大战前就一直开始创造着独特的哲学。此外,在3年前获文部科学省指定為指定国立大学法人,我们就决定要在日本学术界扮演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头羊角色,因此,在跨学术领域融合教育研究推动中心设置了担负「传播人文与社会科学之未来」此一重点课题的机构。其目标是,将全球化与多极化发展的全球情势纳入视野,摆脱西方垄断局面,重新建构综合理解人类、社会、环境、自然,作為新型俯瞰知识的人文知识与社会知识。我们已经在欧洲与亚洲举办多场跨学术领域的研究会与研讨会,主导相关议题的讨论。最重要的是,让今日毕业的诸位也知道这些动向,请务必参与讨论不分领域与行业,加深有关人类及社会的思考。

在今后的社会裡,需要前所未有的人类观与自然观。不完全倚赖尖端科技,蒐集过往被认為过时的观点,重新检视未来,也会变得很重要吧。我们正愈来愈需要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如今,资讯技术及沟通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轻易获取既有知识,大量的影像透过资讯设备免费播放,书本不再是获得知识的独一无二的手段。但是,引领社会的创新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更少不了人文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识与正确的人类观,必须要藉由综合学术研究的累积予以重新检视。我认為现在正是打开所谓「京都学派」,即京都大学引以為傲之深奥思想水脉的时候。

当代的问题应该是,支持「未来肯定比现在更好」这个希望的资本主义发展法则,或者「经济成长至上」这个理念已经开始崩解。在我还是京都大学学生的1970年代初期,日本还处在高度成长时代,总觉得前途光明无限。万国博览会在大阪举行,可以真实感受到科技正不断地开拓新的可能性。但是,不久之后便发现公害问题以及地球暖化等,整个地球环境正加速恶化。之后人们呼吁「永续发展」,有多项旨在防止地球恶化的国际公约生效。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社会也有其物理性的限制,已成為共同理念。日本产业界也开始根据巴黎协定所规定的厂顿骋蝉(永续发展目标),提出公司伦理与策略。未来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是,全球性地全面理解物种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思考方法。

今天毕业的诸位,想必也都像已经自京都大学毕业的许多学长姐们一样,都经歷过自由豁达的讨论,那些讨论与学友们,会在今后诸位所要生活的世界,成為诸位极珍贵的财产吧。京都大学有着尊崇创造精神的传统,开拓前无古人的未知境地,正是京都大学引以為傲的挑战精神。今天毕业的诸位,很多都具备了各种出色能力,早已大展长才。今后一定有更多机会展现、运用在京都大学磨练的能力。但是,请不要忘记,要倾听与参考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且要参考两个人以上的意见,对於所面临的课题,最终要自己做出判断勇往直前。这种时候,在京都大学培养的「以对话為根基的自由学风」一定会派上用场。

京都大学一直将「地球社会的和谐共存」视為自己的挑战。但是,现代社会的和谐崩解,拥有不同想法的人的共存受到威胁也是事实。诸位也将在今后的人生遭遇到此难题吧,那时,请发挥京都大学自由讨论的精神,果敢地迎向各自的课题。诸位今后就是京都大学的翱叠、翱骋,诸位的所作所為,都会受到世人瞩目,也会成為在校生们的指标。诸位将就此各奔前程,但是,未来一定会再交会。我真切盼望,那时,等待大家的是无愧為京都大学毕业生的再次邂逅。

再次祝贺大家。

2020年3月24日
京都大学校长
山極 壽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