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任校長 湊 長博

今天,恭喜进入京都大学研究所攻读硕士课程的2,259名同学、专业学位课程的347名同学、博士课程的918名同学,我谨代表列席的理事、相关部门主管与全体教职人员致贺。此外,也衷心恭喜一直以来支持诸位的家人与相关人士。
今日起诸位為了进一步钻研学问,在各别学术领域迈出新的一步。京都大学设有多样学术领域的院所,除了18所学科研究所,还有30多所附属研究单位和研究中心支援诸位深造。此外,為了解决现代社会的课题,正进行着5项熟习实务知识和技能的领导研究所课程,以及3项卓越研究所课程。
那麼,诸位即将就读的研究所的定义為何?根据文部科学省规定:「我国的研究所定义為具备一定的教育目标、履修年限和教育课程,提供学生系统教育(教育课程)的机构,并授予完成该教育课程者特定学位為主旨的课程制度。」简而言之,即為「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育课程。」顺便一提,目前我国的学位持有人数与欧美主要国家相比要少得多。根据2021年度统计数据,日本每百万人有590名硕士学位持有者,相比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比例仅佔10%至20%左右。博士学位持有人数也是如此,日本的比例数据只有欧美主要国家的1/3左右。虽然有歷史背景所导致的差距,但至少就现状来说,我国的学位持有者似乎没有走出学术界,在社会多方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这可从在政官界、产业界、其他大眾媒体或狈笔翱法人等学术界以外领域的学位持有者比例较欧美主要国家稀少即可看出。目前包括政府、产业界和大学的社会整体正在热烈讨论,我国如何改善现况,创造一个学位持有者得以广泛在各界发挥所学的环境。希冀未来有更积极的因应措施。
今後諸位將在各別的學術領域從事碩士課程或博士課程的學位研究,我想應該會耳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兩個詞句。首先,這詞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由時任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凡納爾·布希(Vannevar Bush)遞交給哈利·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的《科學:永無止境的知識疆界》(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報告書中首度明言區分。布希在報告寫道:政府資金應該挹注於專注基礎科學研究(Research)的大學,但是企業為產品開發(Development)的應用科學則不應該挹注政府資金。如此般對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應該充分挹注政府資金的概念,強烈反映在美國戰後的科學技術政策。因此,美國大學透過充裕研究經費支援的尖端基礎研究,在質量雙方引領了世界的科學和技術發展。
然而,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急速的全球扩张,似乎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传统二分法已变得有名无实。如今,有关研究的新发现和新突破的资讯转眼就能传遍世界,并波及到世界各地以社会革新為目标的研发领域。目前,科学技术已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如何迅速有效地推动社会转型更是备受瞩目。
其一便是最近急速普及的新創及創投企業。舉例來說,這是諸位將自身在研究所的智力成果,親自實現社會價值的嘗試。不同於以產生經濟利潤為主要目的一般創投企業,新創及創投企業的基本目標是應用自己的學術或科學研究成果於社會,並積極貢獻社會的明確體現。其中秉持高度意願;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解決當今社會和人們所面臨的問題,並為此貢獻的企業被稱為影響力新創企業(Impact Startup)。近年來,本校也積極參與新創活動,至今已成立約300家新創及創投企業。特別是以獨家研究成果的全面技術革新,為解決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糧食問題、健康和福利等現代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以及促進人類健康而做出貢獻,即所謂的深度科技新創企業(deep tech startup)為一大特徵而備受關注。
從零開始並勇於冒險開創新事業的精神或行動力也稱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如今在我國也越來越受矚目,為此需要不同於學術研究的素養和行動力。在歐盟(EU),創業精神早已被定位為重要的教育政策,認為它是「所有人的關鍵技能之一,可以提高個人成長、積極公民意識、社會參與和就業能力。」。此外,曾歷任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和美國教育評委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等要職的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校長約瑟夫·奧恩(Joseph E. Aoun)強調:「傳授創業精神,尤其是社會創業精神乃國之要事,應列入大學的優先事項。」隨著大學產學新創及創投企業的興起,創業精神的培訓教育之必要性也日益增加,本校研究所也將創業培訓課程列為共通及跨科際教育之一環。當然,諸位傾注心血的學術研究成果,另有其他各種實質價值的形式得以回饋社會。但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運用自身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而貢獻人們的生活和健康的意願皆應獲尊重,那也將會引領諸位的學術研究走向新的境界。
近年來,社會熱議的「功績主義的時代」或「精英統治(meritocracy)的時代」,認為個人應憑其對社會的貢獻度予以評價和對待。這裏應該注重的是機會平等。換句話說,只要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其他一切都取決於個人能力,在美國社會的共通口號就是「You can do it, if you try」。另一方面,最近也聼到了對過度的功績主義敲響的警鐘。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指出:「功績主義的專制(The Tyranny of Merit)」在今日造成人們之間的過度不平等。功績主義的專制往往導致成功人士的傲慢,他們主張「如果沒有成功,那是因為不夠努力。」。這主張有其說服力,看似符合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自然選擇理論中所指;在特定群體中利己的個體具有進化優勢。但在另一方面,哈佛大學名譽教授並榮獲普立茲獎的社會生物學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遜(Edward Osborne Wilson)博士,則分析了螞蟻和蜜蜂等的自我犧牲行為,從社會性昆蟲的利他性行為解釋了涵蓋人類在內的生物的社會性發展。達爾文指出;雖然自然選擇會讓群體中「利己性」個體佔優勢,但在「群體對群體」的競爭中,擁有更多「利他性」個體的群體將更具優勢,並稱之為群體選擇。威爾遜博士認為達爾文的群體選擇理論可以解釋;人類在進化中遺傳了分工、合作等「利他性」的特徵,也就是人類真社會性(eusociality)特徵的進化。
相對於因「功績主義的專制」下的社會不平等加劇之趨勢,提升群體內個人的利他性將有助於社會整體發展,此觀點可能會延續到桑德爾教授所說的「對共同利益(common good)的貢獻」。
今后诸位将在本校的研究所,开始各种学术领域的先端研究。我们社会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也似乎越来越多。在这过程中,我由衷祈望诸位牢记只有研究成果在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下,始能收穫社会的肯定,请努力善尽身為真正的精英之责。并以此期许為贺词。
今天再次恭喜大家。